在今天的农村,我们随处可以看到顶着骄阳烈日走在田间地头的农民轻松地荷着一把锄头,沿着水沟看去。他们正在引水灌溉。水的来源无非两种,其一是抽水机抽上来的水;其二是用堤坝事先蓄好的水。
可是,在抽水机问世之前,古代的老百姓如何灌溉那些无法蓄水的坡地?
显然,在机械灌溉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在坡地上进行人工灌溉,他们开垦田地也大多选择那些便于挖沟引水的低洼地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要也日益增大,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使灌溉变得轻松高效。
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一种叫“桔槔”的汲水工具。
就是在井边立一个木架,木架上横着拴上一根长木杆,木杆一头拴块石头,另一头拴着水桶提水。它利用杠杆原理汲水,在较大程度上减轻了人工汲水的劳动强度。但这种汲水工具比较笨重,使用不大方便,加上效率不高,因此它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农业生产的需要。
到了三国时期,魏国出现了一位机械巧匠马钧。虽然马钧不善言辞,但他自幼心思机巧,爱动脑筋,对机械制造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平日里也总爱琢磨一些机械物件。直到有一次,他将自己研制成功的新式纺织机(使纺织效率一下提高了5倍)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才博得众人的刮目相看,并赢得了“天下之名巧”的称号。
马钧家住京都洛阳。当时曹魏政权正竭力推行屯田制度,鼓励老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一天晚上,马钧出了家门,听见邻居的叔伯们议论,当今世道极好,陛下让百姓多多开垦农田,但是有的好地却无法种庄稼,知识因为坡地无法灌溉。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一早,马钧独自出了家门往城东走。一眼就瞧见那块坡地,果然如他们所说,偌大一块好地,只可惜水源从坡底流过,无法引水灌溉。
马钧仔细察看了这块坡地的地势和水流流经的情况,注意到就在坡地旁边有个大水湾。他想,要是能有一种汲水工具既轻松又省力,将水从这个大水湾中源源不断地送到坡顶高处,再顺流而下,灌溉这一大片土地,该有多好。这念头一闪,他立刻联想到木梯的形状,凭借着梯子,人可以从低处逐渐到达高处。那么水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办法爬上高坡呢?
接下来的几天,马钩把城里所能见到的各种汲水工具都详细研究了一番,脑子里不断思考着怎样将水引向高坡。
终于有一天,他心里豁然开朗,新的汲水工具已经设计好了。马钧马上请来木匠师傅,把自己的设想告诉他,只听得木匠师傅大为惊愕,心中暗道天下竟有如此奇才。
新的爱水工具制好后,马钧请叔伯们将它运到城东坡地的大水湾旁。但见这种新式的汲水工具状似龙骨架,以齿轮带动一串链条,链条上推着向上刮水的木板,只要齿轮转动就可以连续不版地将水“刮”上来。操作很简单,连小孩都可以用脚踩动转轮,带动齿轮浸水。而且马钧设计得十分周到,踩水的人可以用双手扶着一根栏杆,身体倚在栏杆上面,脚下尽快地踩动。由于它的形状很像龙的骨架,所以大家都称它为“龙骨水车”。望着哗哗作响的清水治着水车源源不断地从水湾里成到坡地上,叔伯们高兴极了,他们又可以开垦一块新田地了。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穷强大,只因在生活劳作中,希望更添一份效率和轻松,不得不赞叹他们的创造力,也让当时的中国变得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