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地处龙门山脉,东与接通济镇、什邡市相连,南接磁峰镇、新兴镇、白鹿镇,西靠都江堰市的龙池镇、虹口乡,北连阿坝州的汶川县。区域总面积443.49平方千米(原龙门山镇和原小鱼洞镇面积总和)。
清设宝兴场。1992年,乡改镇。2002年7月,更名龙门山镇。2019年12月23日,撤销小鱼洞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龙门山镇管辖。截至2021年10月,龙门山镇辖2个社区、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龙门山镇复兴路331号。
历史沿革
原龙门山镇
清设宝兴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宝兴乡。
1958年,改为大宝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2年,乡改镇。
2002年7月,更名龙门山镇。
原小鱼洞镇
明,属彭县仙居乡。
清康熙年间,由两湖及秦移民来此集居,设小鱼洞场。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小鱼洞场被湔江洪水冲毁。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迁建罗原坝,设复兴场。
1950年,改复兴乡。
1958年,与大宝乡合并为宝兴乡。
1980年,改为小鱼洞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2001年9月,乡改镇。
撤并后
2019年12月23日,撤销小鱼洞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龙门山镇管辖。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原龙门山镇辖国坪、宝山、团山、九峰、三沟、白水河6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1年10月,龙门山镇辖2个社区、9个行政村:白水河社区、小鱼洞社区、宝山村、团山村、九峰村、三沟村、大湾村、草坝村、龙源村、前江源村、渔江楠村。镇人民政府驻龙门山镇复兴路33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门山镇地处龙门山脉,东与接通济镇、什邡市相连,南接磁峰镇、新兴镇、白鹿镇,西靠都江堰市的龙池镇、虹口乡,北连阿坝州的汶川县。区域总面积443.49平方千米(原龙门山镇和原小鱼洞镇面积总和)。
地形地貌
龙门山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为山区带,主要山脉为龙门山脉,境内最高点太子峰位于九峰村,海拔4818米;最低点位于宝山村龙槽沟口,海拔1000米。
气候
龙门山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凉冬雪。多年平均气温10.6℃,1月平均气温2℃,极端最低气温-8℃;7月平均气温21℃,极端最高气温27℃。无霜期年平均25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840.8小时,年总辐射80千卡/平方厘米。降水量偏高且集中,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
水文
龙门山镇境内河道属湔江的源头,主要由银厂沟、五道河及洛河桥沟组成,银厂沟与五道河在海汇桥处汇合后,以下称湔江,至洛河桥由洛河桥沟注入,构成龙门山镇的主要水系。白水河全长30千米。这两条河汇合成湔江,沿九峰、团山、三沟、宝山、国坪村出龙门山镇境,龙槽河全长20千米,流入湔江出龙门山镇境。
交通运输
龙门山镇已构成由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原龙门山镇客运总量20.1万人次,货运总量18.5万吨。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龙门山镇因地处龙门山脉而得名。
文物古迹
龙兴寺金刚舍利宝塔,彭州市1427千米的土地上,留下了古塔七座,其层次都是奇数,佛教的许多形象和活动也都采用奇数,以此来表示清静、上天或吉祥之意,所以习惯上塔的营造为单层,又以7级为标准层数,因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龙兴寺塔为17层,堪称全国级数最多的古塔。
龙门山镇
风景名胜
银厂沟
龙门山银厂沟风景区在成都北郊的彭州市境内,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龙门山脉中段,主要景点有:大龙潭、银苍峡、小龙潭、珠帘瀑布、老鹰岩、落虹瀑布、百丈瀑布、长河栈道、龙口暗河和原始林海等。这里重峦叠嶂,峡谷幽深,激流溯石,碧潭若凝,瀑布飞虹,风光旖旎。有诗人赞曰:“百里峡谷一线天,千座奇峰染林岚。薄雾轻抹烟云画,瀑布飞泉落深渊。”书院的风格是按照纯正的法式风格建造的。据有关资料记载,修建上书院时,大理石、木料和教堂彩色玻璃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该工程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到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完成,整个工程动用民工近千人,历时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