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是营销学上的概念,通常被定义为: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KOL是目前最新的一种针对新媒体营销手段,其发挥了新媒体在覆盖面积和影响力方面的各种优势,KOL的粉丝黏性很强,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体现更强烈,所以KOL的推荐粉丝都会仔细阅读点赞。
KOL和人们俗称的网红还是有些区别的。简单来说,KOL是在其领域有号召力,影响力,和相当公信力的帐号,这一类帐号可以是真实的三次元名人,也可以二次元形象,甚至就是一个兴趣,一种爱好。判定标准有三点:
1、圈层专业知识
2、稳定而有见地的内容
3、兴趣或天赋
并不是你开了一个公众号,就是KOL了。公众号运营的好的,未必真的是圈层KOL。真正的圈层KOL,公众号质量一定好。
人格化说俗一点就是个性鲜明,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官媒转型之后,始终干不过一些所谓野路子的KOL。
1.热爱是起点
但如果你的心态是:我就是喜欢写这个,有没有人看无所谓啊。那你很快发现,创作的自由空间来了,灵感来了,写作动力十足。
有很多日更一拖三甚至一拖四的KOL号,你以为是一个团队写的,实际上可能就一个人,还有可能是兼职。有很多几天才更一下的号,文章质量还不咋地,其实背后,可能蹲了不少领工资的。所以为什么大部分品牌的帐号都写不好,做了100多年的汽车,做了几代人的披萨,可还是成为不了一个KOL,因为运营者并不是真心热爱,只是在打工。
2.寻找自己的天赋然后赋予到公众平台
你爱唱歌,也许你比王菲努力一万倍,但始终就是个酒吧驻唱歌手,出不了头。不是努力的问题,而是使劲使错了方向,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上帝赐予了每个人一项天赋,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它。
3.学会借力打力
Key这个英文单词,被翻译成了关键,既然是关键,那就是事件节点或者重大行业新闻袭来的时候,你要站出来说话啊!
关键发声这跟追热点是两回事,现在出个热点是这行的不是这行的都要追,于是就形成了卖快餐的追引力波,卖套套的追奥斯卡,卖家具的追两会,这种不叫关键时刻发声,这种叫起风了我也跟着吹。
有些平时叫嚣的很厉害的圈层网红,突然在某个热点事件面前哑火了,比如前一段时间百度出事,互联网圈跳出来说话的KOL屈指可数。不用说大家也明白:利益相关。
我觉得毒舌电影做的比较好,有些发行方请他看了点映,他觉得不好,还是会写不好,不会硬掰说特别好看,作为一个圈层KOL,这是起码的底线。可这条底线,大部分KOL时常失守。究其原因,就是广告模式导致的。你想替一个圈层的人民发声,你必须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一己私利。
KOL营销,就是通过那些在特定领域拥有影响力的人物,让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和受众建立联系,并且保持互动。如果运作良好,这种营销可以给推广计划带来可信度,增强品牌属性,获得潜在客户。不过,如果出现纰漏,KOL营销会让受众感到被强迫、不协调,甚至弊大于利。
1.确立营销目的和考核标准。
明确营销计划的目的,以及如何衡量营销计划是否成功。一些影响力人物营销计划,拥有非常精确的和销售收入挂钩的指标。比如销售的商品数量,一款手机应用软件的注册人数,以及某些信息的转发次数等。
另外,品牌厂商也可能需要测量营销覆盖面,以及受众对于营销信息的态度。
2.KOL定位及粉丝定位。
KOL的网络粉丝规模至关重要,品牌需要对粉丝的结构作出分析判断。
如果一个平时不习惯于向粉丝介绍产品的人物,在付费的背景下,突然推介商品,这一举动可能会让他受到质疑,影响力下滑,因此,只有协同效应才能够取得营销效果。
3.和品牌大使共同定制营销计划。
切莫将已经确定的营销计划照搬到不同的影响力人物上,而是和每个伙伴共同制定有创意的营销计划。
如果营销计划看上去更加可信、真诚,在社交网络上也会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下面说一些例子;
分析产品找到用户群体
创意营销文案
从个人成长经历,到创业故事,从产品融资经验,到产品增长到产品转型。
挖掘创始人的故事,让公司高层成为网红,也成为一个好的曝光渠道,这是非常划算的方式。
比如很多人喜欢吐槽董明珠,却没想到董明珠免费获得了多少的流量,人家现在都开自媒体了,一个隐约的大号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