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的梦魇,蒙古高原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4-07-21 11:15:36浏览:100

中原王朝,何其有幸,占据了东亚最广袤、富饶的土地,并创造了稳固而繁荣的农耕文化。中原王朝又何其不幸,在其北侧的高台(蒙古高原)上,各类游牧民族从高台的各侧居高临下,冲击着灿烂的文明。

蒙古高原,要远大于现在的外蒙古+内蒙古,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临萨彦岭,南抵燕山、阴山。这一系列的山脉围出了一个大大的高台,这就是蒙古高原。蒙古高原以南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形成了荒漠,故中原人称蒙古南部为“大漠”,蒙古北部为“漠北”。

蒙古高原范围

在这个高原之中,又有三座重要山脉,自东向西分别是肯特山(封狼居胥之地)、杭爱山(古匈奴王庭)与阿尔泰山三个山脉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盆地,而各个游牧民族就在盆地间繁衍。由于盆地四周有山,可以在蒙古高原之上形成稳定的地盘分界线,因此各个不同的民族基本上是一个族群占据一个盆地,除非超大盆地才会多个族群共享。

各个族群为自己繁衍的盆地战乱不休,经过一个“分久必合”的过程后,蒙古高原将诞生一个霸主,以长城为舞台与中原文明进行电光火石的碰撞,如果中原文明扛住了冲击,那么草原将进入下一个叫做“合久必分”的周期,以此生生不息。

河套平原开创了蒙古高原的第一代盛世

匈奴,是蒙古高原的第一代霸主,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侵扰华夏九边,直至冒顿单于真正完成了蒙古高原的大一统,其领地除了传统的蒙古高原还占据了河南地(河套地区),巧合的是中原文明也决出了新霸主刘邦,于是两个文明的霸主会猎白登山(山西大同)。刘邦大败,此时中原文明意识到了自己与草原文明在武力上巨大的差距开始处于守势,一时间中原北部边疆东起渔阳郡(北京)西至上郡(延安附近)的绵长边境上烽火连天。

河套是匈奴兴起的重要支点,匈奴王庭地处杭爱山下,距离中原王朝的边境千里之遥,一旦兴兵南下,匈奴骑兵要迈过横贯整个蒙古高原南部的大漠。而有了水土丰美无比的河套地区后,匈奴南侵有了总基地,迈过大漠的匈奴骑兵可以在河套地区从容的休养再进行南侵作战。因此此阶段与中原文明的碰撞多出现在中原的西北与山西之地。

河套地区地形图

汉朝卧薪尝胆七十年后,汉武帝治下名将辈出,一举收复河套,霍去病、卫青更穿过大漠深入漠北对匈奴王庭进行扫荡,更重要的是在河套设置了塑方郡(内蒙古乌拉特旗东),此后朔方成为中原王朝的重要壁垒,蒙古高原上冲下的游牧民族刚刚穿越大漠即迎头撞上朔方坚城,除非中原出现大规模内乱,否则万难攻下朔方,此一举让中原文明数百年无北患。

蒙古高原盛世的第一代开拓者匈奴的时代落幕了,但是随后突厥开启了高原的第二段盛世,这一段我们可以看成是匈奴模式的复制,依然以河套平原为核心展开。

黄金家族——蒙古最后的荣光

突厥之后蒙古高原陷入了四百余年的乱战与黑暗中,如此绵长的黑暗岁月却在悄然积蓄力量,一个无比强盛的蒙古正在浴火重生,他的强大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成吉思汗治下的蒙古最强大的地方我认为是人定胜天的能力,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是弯刀征服不了的,他们可以为了数百商人的死,发动万里西征。他们为了冲破南宋的长江防线可以自北向南走绕道万里,从陕西发兵经云南-越南-广西进攻南宋腹部。

蒙古黄金时代的骑兵

如果说蒙古高原第一个黄金时代(匈奴、突厥),在于占据了河套,那么成吉思汗带领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靠的则是无双的战斗力和执行力,真正的“一力降十会”。

当然,这样的时代偶然性太强了,不只需要意志力无双的领袖,还需要坚决执行的中层管理,更需要信念坚定的基层力量,因此这种强大也是脆弱的,版图达到巅峰的蒙古帝国“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蒙古的时代真正结束了,蒙古再次陷入更大的一次黑暗中。

东北崛起——蒙古的悲歌

其实自唐朝之后,中原王朝的边患就从西北转向了东北,也就是蒙古高原东侧的大兴安岭以东的地区。这有三个重要原因:

一、气候决定生存

在遥远的汉唐时期,东北地区由于近海,气候上既具备漠北的苦寒,又兼具海洋的潮湿气候,是真正的苦寒之地,相比之下干冷的蒙古高原气候上更加舒适。

而随着沧海桑田的巨变,东北气候开始变暖,在赤峰附近的辽河平原上形成可耕可牧的广袤平原,第一个占据这个地区的是发源于此地的契丹族,此时东北的气候条件已经不逊于蒙古高原,更兼海洋气候的影响,降雨量远胜蒙古,更利于动植物生长。


二、地理决定政治

蒙古平原的势力南侵太依赖于河套平原这个南侵基地,占据不了河套就得行军千里进行南侵,效率太低,得不偿失。而东北平原则不同,穿过位于渤海之滨的榆关(山海关),再通过燕山山脉就可以进入中原的华北平原。

燕山山脉前后的各个军事重镇就是大名鼎鼎的幽云十六州,在这里中原王朝设下了重重防御,要突破依然很难。但是走河套,先不说成不成功至少先在大漠跋涉一千里以上,而从东北走燕山路程仅有三分之一,从东北南侵至少在从试错成本上来要低不少。强如成吉思汗入侵中原也是跨越大兴安岭从东北方向南下的。

同时在气候影响下,东北成为更宜居的土地,在东北草原民族从游牧转移到半耕半牧,这意味着形成稳定的政治结构,辽国五京中上京临潢府(赤峰),东京辽阳府(辽阳市),中金大定府(内蒙古宁城)都位于东北方向,金辽二朝在东北已经经营出了众多城市与完善的封建王朝制度,这一些都是在蒙古高原的民族从未实现过的。


三、经济决定文明

汉唐之时关中之地是中原王朝的核心,从蒙古高原南侵无论是走河套还是绕道西域都距离中原腹心更近。汉唐之后中原王朝的核心东移明显,华北平原成为新的经济核心,而自东北南侵只要穿过燕山山脉就是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

随着中原王朝与东北游牧民族互市,大量的中原文化通过燕山源源不断地涌入东北,吸收中原文化更加迅捷的东北迅速成长。

辽国五京

在三重因素的影响下,东北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隔绝了中原文化涌入蒙古高原的通道。在东北兴起的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同为游牧民族的满人将大兴安岭以西的蒙古人视为心腹大患。

这里不得不佩服草原人会整草原人,为了防止蒙古再次诞生成吉思汗式的人物,满清政府一方面与蒙古势力始终保持和亲状态的同时,还为蒙古人准备了一副宗教镣铐。就是藏传佛教,在满清政府的政策引导之下蒙古全民信佛,一方面消弭蒙古人的野蛮,另一方面让大量蒙古人皈依佛门,从而起到控制蒙古人口的目的。

中华五千年,中原与蒙古纠葛不休,直到清朝才真正将蒙古融入华夏版图。而得益于清朝对蒙古的出色管理,终清一朝,来自北方的边患最少。然而谁又能想到最大敌人却来自海上呢。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