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源远流长,纵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有着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称号,相信每一个国人都能感受到,中国农历有闰年、闰月之说,你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吗?
原来,中国人根据月相的变化而建立起“月”的概念,月是阴,以月为基础的历法叫阴历。古人把一个月定为29天或30天——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上半年单月为大,双月为小,中间7、8两月为大,下半年双月为大,单月为小)。后来,人们发现冷热季节大约每十二个月轮换一次,于是“一年”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一年大约持续354天。
阳历以太阳年为基础,又称回归年,指的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大约为365天。因此,每年的农历和阳历相差11天。
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如果一年有十二个月,那么同一个月的气候每隔几年就会明显偏离。因此,古人设立了“闰月”,闰月的意思是额外的,也就是说,一年之中会多出一个月。。闰月可以调和农历与太阳历的差异,方便农业生产。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农历每19年有7个闰月。
南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记载: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译文:四季来去如梭,秋天收获庄稼,冬天粮仓里面装满食物。历法纪年,用闰月来调整;六律六吕可以用来调节阴阳,让时序不紊乱。云气蒸腾,到了高空遇冷化作雨水;夜里露水凝聚,遇到寒冷天气就结成地上的霜。
我们传承俗语文化更应该坚持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说法。这些谚语可能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关,也可能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说出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