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初创企业而言,融资一直是企业发展中重要的事情,必须要时刻关注的。那么股权融资又是怎样的?股权融资的A、B、C、D轮又是怎么回事?
企业融资,说白了就是企业如何获得正向的现金流。因为有了钱,你就可以买资源、买人才、买用户甚至买竞争对手。
大家都知道,债权融资(也叫债券融资)是指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借钱,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融入资金,债权融资需支付本金和利息,能够带来杠杆收益,但会提高企业的负债率。
而股权融资不需还本,但没有债权融资带来的杠杆收益,并且引入新的股东,可能会丧失企业的部分控制权。
所以,在债权融资要不来钱的情况下,较多企业就选择股权融资。进而,私募领域里的融资对那些具有独角兽潜质的企业,也是另眼相看,穷追不舍。
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金主主要是三类:天使投资人、VC、PE,如果将来有机会上市还会接触到投行。
一般来说,融资轮次的划分为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E轮等,但根据实际情况,有些项目也会进行PreA轮、A+轮、C+轮融资。
种子阶段的融资人,通常处于只有idea和团队,但没有具体产品的初始状态。投资人一般多是亲朋好友,或创业者自掏腰包,当然现在也涌现了不少种子期投资人。
倘若你的融资项目有团队,有idea,马上进入最终的落地,那么就可以开始进行种子轮融资。种子轮,项目失败的风险极高,等到天使轮就要求跑出mvp(最小可行化产品)。种子轮一般在50-200万这样,机构很难涉及,一般个人天使和孵化器基金会重点关注这块。
天使阶段的项目通常有初建团队,有成熟产品上线,有产品初步的商业规划;有种子数据或能显示出数据增长趋势的增长率、留存、复购等证明。
同时积累了一些核心用户,商业模式处于待验证的阶段。那么寻找天使投资人或机构,开始天使轮融资便是最为合适的,融资金额大概在300万到500万左右。
PreA轮是一个夹层轮,融资人可以根据自身项目的成熟度,再决定是否需要融。倘若项目前期整体数据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只是还未占据市场前列,那么可以进行PreA轮融资。
同时, pre-A轮或者A+轮融资,就是你明明没有初具规模,钱却烧没了,那就先来个pre-A轮江湖救急;或者在A轮融完以后,又有大咖看你不错,想投你你的业务,但你还没有新的业务进展,估值也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来了个A+轮。
一般A就是第一轮,企业在第一轮融资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拥有成熟产品,完整详细的商业及盈利模式,同时在行业内拥有一定地位与口碑的项目,哪怕现阶段可能处于亏损状态,也可以选择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A轮融资。
这一阶段融资人已经不可能只凭借idea融资,而是要有用户,包括每日活跃用户量、每月活跃用户量,要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有能与竞品抗衡的成熟产品,有一定市场位置。
经过一轮烧钱后,项目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均已得到很好地验证,有的已经开始盈利。
此时,融资人可能需要资金支持推出新业务、拓展新领域,那么就适合以说服上一轮风险投资机构跟投,或寻找新的风投机构加入,又或是吸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加入的形式,开始新一轮的B轮融资。
如果此时融资人的项目已经非常成熟,在行业内基本可以稳坐前三把交椅,正在为上市做准备,那么就适合进行C轮融资。
此时除了可以进一步拓展新业务,也可以为补全商业闭环、准备上市打好基础。
C、 D轮一般都是持续扩展中的用钱,包括另外一个竞争对手互相烧钱。同一个细分领域的同样模式,一般不可能有第三者获得C轮以后融资的,最多两个。
另外,一些在B轮后已经获得较好收入情况甚至盈亏平衡的,不一定需要C轮及以后的新融资了。C轮、D轮一般都是数亿人民币。
E轮、F轮、G轮...... 轮次的那就是比谁钱多, 一般需要持续烧钱的巨型项目才需要D以后的轮融资,多是金融投资巨头大玩家。
一般来说,天使投资人主要投A轮之前;VC主要投ABCD轮,一般会要求5倍以上的成长;而PE主要是做上市前成熟企业的投资,等着上市赚股市套现的钱。
很难讲是企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引入的,是天使还是VC还是PE。很多公司是在上市前才引进的,那时候企业已经很成熟了,而且就引进一轮,有的企业则多一些,或者在早期就引进。
融资轮次时间上的顺序也从侧面反映了公司的发展情况,处于什么阶段,看每笔融资的金额也可以看出公司发展的情况怎么样,ABCD轮只是个叫法而已。
当然,在市场竞争中,先融资成功的企业将取得甩开竞对对手的绝对优势(人才战、价格战,市场占有率),这也是融资的最大目的。
企业是否需要进行股权融资,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情况而定,企业所处的行业前景、自身团队、财务状况、规范性等多种因素决定是否值得去做股权融资。有一点,企业处于上升期是企业股权融资的好时机,而绝非步入困境的时候再想起融资。
企业估值是引入投资的关键条款,也是多数因为这个问题导致谈判破裂。如果企业发展中仅仅需要资金支持的话,像国内有些企业融资时候采用招投标模式,价高者得,现在看来大多没有好下场,愿意出高价的机构大多也没啥资源,只是通过对赌等条款去约束企业,一旦遇到业绩下滑及其他不利条件,企业就要为高价引入机构付出代价,假如当初把机构当做战略投资引入,估值按照合理共赢的思路,引入的机构与企业同甘共苦的几率大增。
在资本方决定进入一个公司之前,最主要根据管理层所提供的经营策略勾画出一个核心的企业竞争力,这种核心的竞争力以及对于这种核心竞争力在商业化的运作和实现就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够将来提升它的价值,在勾勒出核心竞争力之后私募资本会和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一起拟定一个有效的可行的实施计划方案。其实每家公司会有自己的经营策略发展方案。
但是资本方往往能够从不同角度给公司提供一些建议,最主要的就是公司管理体制和股权架构的设置,股权架构的合理性决定了未来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如果不能够看到以后一个股权架构提供的法律保障获得足够回报的时候,就可能退出或者重新去做自己能够控制的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