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县位于陕南汉中盆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西邻汉中市,西北接留坝县,西南界南郑县,东及东北连洋县,东南联西乡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源点、汉中副中心城市和汉中第二人口大县,在《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城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城固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城固环境秀美、资源富集。城固钟灵毓秀,闻名遐迩。城固基础坚实、发展强劲。
历史沿革
城固,据1980年汉中地区文物普查所发掘的湑水东岸淡家咀、西岸莲花及汉江北岸江湾三处遗址考证,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聚居生息。
夏商时为梁州之域,西周属楚,后为秦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置县,名成固,属汉中郡。县治在今城东四公里汉王城附近。南朝刘宋改城固为城固。北魏正始中,移县治于胥乡川(今西原公地带)。隋改汉中郡为汉川郡,城固属汉川郡。唐武德元年(618),废郡留州,城固属梁州.武德二年(619),改城固为唐固,三年析置白云县,九年废白云,入唐固。贞观二年(628),复名城固。后历代沿用至今。北宋崇宁二年(1103),移建今城。
南宋时期,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一一四四年),分利州为东西两路,利州东路辖兴元府。城固隶利州东路,属兴元府。
元代置陕西行中书省。兴元府改为兴元路,城固县属兴元路辖。元末,城固县城垣废坏。
明代设陕西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O年),兴元路改为汉中府。城固县属汉中府辖。据《城固县志》载:明太祖洪武三年十二月,县丞刘翮(明县志为刘翱),在县城原址重建新城(今县城)。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一五一二年),汉中府通判周盛又重新整修。明世宗嘉靖六年(公元一五二七年),知县刘振开东西二小门。小东门曰富春,小西门曰阜秋。城高三丈六尺,厚二丈四尺。东西相距三百余步,南北相距七百九十余步,周围七里一十步。分门有四,各建层楼:东曰永和,南曰通济,西曰安远,北曰新宁。城外池阔二丈,深一丈五尺,城内马道五尺。
清代设陕西省,辖汉中府。城固县属汉中府辖。清初北门(新宁门)废。、解放后东、西、南三城门均拆除,现城垣不存。
清末,同治年间,由于回、捻起义,清政府为了加强统治力量,将全县行政区划编为东、西、南、北四区,十一个乡,八十一坝(包括七个铺)。
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废汉中府,改为汉中道。城固县属陕西省汉中道。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废道,城固县直属于陕西省。民国二十四年(公元一九三五年),汉中设置“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国民党政府在全县实施联保制。城固县分四个区,设十八个联保处。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九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巩固行将崩溃的政权,强化地方保甲制度,将全县又划分为十八个乡镇(十一个乡,七个镇),辖一百四十七个保,每十至十五户编为一甲。其编制为:一区,四乡三十一保.二区,二乡四镇四十六保。三区,二乡一镇四十保。四区,三乡一镇三十保。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7日本县解放,县属陕甘宁边区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及汉中地委机关设本县(今县委机关西部)。1950年4月,撤销汉中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县直属陕南行政公署。1951年初行署撤销,设陕西省人民政府南郑区专员公署。1954年1月,改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汉中区专员公署,1955年6月改为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1968年9月,改为陕西省汉中专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更名为陕西省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改为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俱辖本县。1996年2月21日,撤销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城固属于汉中市。
行政区划
1949年12月全县划编为11个区119个乡,城内并设8街,乡以下为行政村。当时11个区:城关区辖13乡、8街,原公区辖10乡,沙杜区辖10乡,升木区辖10乡,水硙区辖10乡,周公区辖10乡,博望区辖7乡,南乐区辖15乡,古路区辖11乡,二里区辖9乡,五堵区辖12乡。
1950年5月,区乡调整,撤销升木、博望、二里三个区,全县划编为8区93个乡。
1951年初,城关、原公、水硙、周公、沙杜、南乐、五堵、古路8个区以数序命名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区。
1953年,恢复升木区,全县增为9区,乡调整为108个。
1953年8月,根据省人民政府《行政区划方案》,区乡进行调整,增设龙头、二里、小河三区。全县划编12个区120个乡。
1956年区乡两次调整,周公、沙杜、龙头合并为龙头匦;水硙、小河合并为水硙区;古路、二里合并为二里区;并设团结、建江、合作三个直属乡。
1958年9月全县人民公社化,成立26个人民公社,公社下的社、队,按营、连、排建制。
1959年12月,将全县26个公社合并为9个大公社,下设63个管理区,管理区下为大队,大队下为生产队。
1961年底,撤销大公社。原大公社只设中共党的组织——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区工委)。各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并作调整:龙头区的城关管理区改城关人民公社,直属县。合作管理区分设五郎、莲花二公社。文川区的代家山、柳林管理区合并为柳林公社。桔园区的升仙、小北两管理区合并为桔园公社;竹园、许家庙管理区合并为许家庙公社;新生、宝山管理区合并为宝山公社。南乐区的下院寺、上元观管理区合并为上元观公社;刘草坝管理区改为七里店公社。五堵区的秦家坝、龙王庙管理区合并为三合公社。小河区的小河公社析设桃园公社。调整后全县9个区工委,1个县直属公社,57个区辖公社(乡级),公社下辖398个大队,5个居委会。
1962年4月,区工委改为中共区委员会,恢复区公所,为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构。
1964年改城关公社为城关镇;沙河营公社的梁家庵大队、柳林公社的周家滩太队合建为梁家庵公社。全县共9区一镇,58个公社。社名按历史渊源逐步恢复原名。
1983年4月,6个公社更名。团结公社更名博望公社,黄沙公社更名黄沙铺公社,元坝公社更名九坝公社,小河公社更名小河口公社,五里坝公社更名五里公社,石马公社更名石槽河公社。
1983年4月先在吕家村公社进行体制改革试点,后在全县进行。体制改革中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取消公社、大队、生产队建置。设乡人民政府,乡辖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体改中撤销梁家庵乡级建置,辖地梁家庵、周滩两村分属沙河营乡和柳林乡。
1984年全县辖9区(龙头、南乐、文川、桔园、五堵、天明、二里、双溪、小河),9镇(其中:县直城关镇,乡级镇龙头、沙河营、上元观、文川、柳林、崔家山、老庄、许家庙)49个乡,.399个行政村,2494个生产队。
1985年3月和1986年3月经上级批准,先后将龙头、沙河营、原公、许家庙、文川、柳林、孟家营、双井、上元观、二里、天明11个乡改为乡级镇。其中双井乡改为老庄镇,孟家营乡改为崔家山镇。
1988年初,经上级批准,将建江乡、莲花乡和博望乡的陈邸村、石家坝村,五郎乡的谢家井村、杜家槽村、栗子园村划归城关镇。城关镇辖钟楼、莲花、三里桥、谢家井四个办事处。
1989年,全县共九区、一县直属镇;镇辖四个办事处,区辖44个乡和11个乡级镇。共398个村,2493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委员会,2262个自然村。
1996年,撤区并乡建镇,将原城关镇更名为博望镇。吕家村乡、五郎庙乡合并为五郎庙乡。撤销龙头区,设立龙头镇。沙河营乡、梁家庵乡合并为沙河营镇、上道院乡改为上道院办事处。毛家岭乡并入文川镇。将梁家庵乡的周家滩村并入柳林镇。原双溪区板凳乡和橘园区橘园乡合并为橘园乡。垣山乡并入原公镇。鲜家庙乡、南坎营乡并入上元观镇。黄沙乡并入五堵乡,更名五堵镇。砖溪、桃园、小河三乡合并成立小河镇,并设石槽河、盘龙为乡。莫爷庙、七里店2乡并入董家营乡。将原铁路乡黄牛嘴、铁路、西沟口、二岭沟共4个村并入三合乡。撤区并乡后为18个镇、12个乡。
1997年,撤销上道院办事处,合并改为沙河营镇。
2001年12月,撤石槽河乡并入盘龙乡。调整后,全县共辖18个镇、6个乡,5个办事处、17个社区,310个行政村。
2002年,鸳鸯桥村并入曹家村,张家村并入吕家村,全乡辖9个行政村。橘园乡和许家庙镇合并为桔园镇。乡镇改革高坝乡并入天明镇。撤销小盘乡并入大盘乡。
2011年8月,五郎庙乡改为五郎庙镇,辖9个行政村。撤销宝山镇并入原公镇。乡镇改革盐井乡并入天明镇。撤销大盘乡并入二里镇。撤销孙坪镇并入五堵镇。盘龙乡并入小河镇。撤销董家营乡,设立董家营镇。三合乡更名为三合镇。
2015年6月28日,陕西省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博望镇,设立博望街道。撤销五郎庙镇,设立莲花街道。撤销城固县崔家山镇,并入柳林镇。
2015年根据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再次进行了撤并乡镇,调整后全县共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博望街道办事处、莲花街道办事处、龙头镇、沙河营镇、文川镇、柳林镇、老庄镇、桔园镇、原公镇、上元观镇、天明镇、二里镇、五堵镇、双溪镇、小河镇、三合镇、董家营镇。
2022年城固县下辖2个街道、15个镇,另设有1个国有公司。城固县人民政府驻博望街道。
2023年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30个行政村47个社区,总人口54.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