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美诗六首:冶游步明月,竟夕起相思
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
中秋节起源古老,先秦周朝时,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传统。但这种传统也是延续夏商周的传统祭祀,将日月看成主宰自然的神灵,加以膜拜,但是同时也彰显了当时最高的天文知识。
因为春分和秋分,是太阳一年中两次直射赤道的时间。在春分和秋分日,由于太阳的运行,昼夜平分,成为一年中冷暖最均衡宜人的两个时段。
春分重在祭日,因为冬去春来,是阳光逐渐温暖,普照大地带来生物所需的热能。而秋分重在祭月,是相信月亮同样重要,带来潮汐雨露和夜明光照。但是秋分未必是圆月之夜,何以上层如此重视?乃是从秋分起,昼夜等长会变作昼短夜长,主成熟和贮藏,休养孕育,而象征夜晚的月亮,被称为夜明之神,值得祭祀。
那么民间呢?实际民间的月亮崇拜,起源更古老,远在商周之前。因为原始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环境,日月是不能忽视的存在,远在夏商周太阳历运行之前,人们就是通用的月历,以月亮的圆缺记录时间的进程。所以每个月圆都不会忽视。
进入农耕社会之后,秋季是农作物的丰收季,秋月照耀成熟的庄稼,而庆祝丰收的祭祀往往通宵达旦,人们不能不感恩自然慷慨的赠与。和上层重视秋分祭月有所不同,在民间,则以秋分前后的月圆之夜,仪式最为盛大广泛。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春秋 · 诗经 《月出 》
这首诗,当然有很多解读方式。有人说,这是一首月亮出来了,在月光下看见心爱人身影的一首爱情诗。你看他的身影多么曼妙,行动迟迟,吸引着人的视线,让人心情不安,辗转起伏。
但是若把它当作一首民歌,一首西周早期的民间诗歌,你或许会有更广袤的想象和感悟。
田野上耕作的农人,在秋收的夜晚,明月升起,篝火缭绕,才有机会,见到心仪的男子和女孩。
这里的月亮出来,用了三个简近的词汇,皎洁,皓月,光照。那么大概率是可断定为仲秋的明月。因为民间的秋祭和集会,往往是在秋分左右,西周北方气候比现在温润,是稻子成熟并收割的时期。
当然还有一种密码式的解读,如果,这首诗产生得更早,比如是在疯狂祭祀的商朝,或者更有圆月之祭的诡异。
汉朝皇帝崇尚神仙长生之说,民间也流传各种神话故事。
汉武帝建立的仙人承露台,就是要接纳秋天高空的露水,称之为玉露,服用它可以长生不老。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和秋天的银河相关。
在汉朝的《淮南子》中,说嫦娥和后羿是相识在月桂树下,成为夫妻,后来嫦娥偷吃了王母送给后羿的长生不死药,飞上了月宫。
实际可以证明,八月十五,在当时的民间就已经盛行祭月和拜月。
在祝祷感恩农业丰收的同时,自然也强化了圆月代表情感,幸福,恒久,长寿等诸多美好的愿望。
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女主人在半夜出来,仰望天上的明月,思念远方不归的丈夫,可以知道,在汉朝,八月十五已经是特定赏月代表思念的节日。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魏晋 · 无名氏《子夜四时歌》
这首诗是魏晋时期的乐府民歌。
很多人都读过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实际很多人,包括当时的人,未必知道,李白是化用了乐府,致敬了乐府中的女子,写下的中秋明月诗。
秋风吹到了窗户里,窗帘帷幕随风飘扬。
我仰头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我将思念,寄托在千里的月光上,因为它也照耀着有爱人的远方。
几百年后,李白写,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此时漂泊在长安,混迹市井,李白的故乡,是四川,也在安陆。但是我想,有爱人和家园的地方,更宜于称故乡。
“清露凝如玉,凉风中夜发。
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秋歌十八首《其二 》
同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歌曲,子夜歌,还记录了八月十五,有情人一起漫步在秋月下,赏月,增加感情的场景。
露水在半夜中凝结,凉风在半夜里吹来。
有情人还牵着手,在户外游走,并不打算睡觉,因为这夜的月光实在是美,双双徜徉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
八月十五的月亮和月光,代表着团圆,幸福,有情人如何不珍惜?
实际上稍微扩展一下想象,就知道,当时赏月已经是风气,人们趁着这不寒不热的天气,漫步在户外,享受一年最美的月色,已经是风俗。
那么八月十五赏月祭月的民间风俗,非常古老。实际作为节日,是官宣于唐朝。
《唐六典》将八月十五定为假日,放假三天,这是满足体制内官员回家祭祖并团聚的假日,所以民间也叫过中秋。团聚,赏月,咏月,成为这个节日的重要娱乐活动,诞生了很多关于中秋月的美诗名诗。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唐初 · 李峤《中秋月二首 其一》
那月亮在天外之天上,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任凭天上的风,从远古浩荡吹过。
那是谁种的桂花树,永远长在月亮里,无论是怎样的风雨,都不会将桂树的枝叶吹出月亮之外啊。
如果不是现代的登月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而荒凉的月球,我一样会有李峤这种疑问。
月亮真是一个奇异的存在,在风雨吹不到的地方,皎洁得如同幻境,那上面传说有桂树,可是为什么,那桂树不长出月亮外面来呢?
是月宫太大?还是神力如此?
当然人们感受更多的是月光带来的皎洁,激发了深沉的情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朝名相,晚年贬谪到荆州,多病,倍加思念老家广东以及妻子,恳请唐玄宗允许他回乡祭祖,回到家乡不久,就病故。
这是写在生命最后一年的八月十五,在荆州。
那故乡的明月,是从海上升起,然后升上了天空,照耀九方大地。
而我知道,我和你相隔天涯海角,却同沐这样最皎洁团圆的月色。
我和你当然会有惆怅,因为分别两地,只能望月寄托相思。
我吹灭了蜡烛,我爱那月光的满溢,我披上了衣裳,走在户外,渐渐感受到秋深的露水。
我无法将月光保留下来,赠送给你,我的爱人,我还是睡在月光里,在有月亮的梦里,梦见和你团聚。
一位相国的深沉的爱恋,是对故乡和老妻的。
而正是这样的深沉和壮美,成为了中秋第一名诗。
因为一轮月亮升起来,所有过着中秋节的人,都沐浴在月光之下,不共相守,也共着一轮九州四海的明月吧。
到了宋朝,八月十五这个节日就正式叫做中秋节。虽然官方只有一天假,但是抵不住民间的热情啊。中秋节之前就开始热闹了,搭彩楼,卖新酒,赏桂花,赏灯,赏月,看潮水,团聚,会友,歌舞笙箫,昼夜不停。新鲜的水果堆满街市。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宋朝苏轼《中秋月》
这是苏轼和弟弟苏辙难得在中秋节团聚。他们虽然同在官场,但是际遇不同,又常年分别两处。所以这难得的欢聚之后,又是分离。
想必团聚时那种人间热闹,让人沉醉,转而两人去看天上的明月时,又在一种皎洁清凉里惆怅起来。
晚上天上的云散去了,空气微微冷了,看见了月亮如同玉盘一样无声皎洁移动在天上。
我们此生,像这样的夜晚,并没有多少次,正是因为难得,而让人惆怅,明年的明月,我们会在哪里仰望?又或者,再也没有现在这样并肩看月的美好了。
中秋节中秋月,团圆美好,承载了中国人多少对于家和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