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1989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就利用现代科技对整个大佛做了探测。而在探测的时候意外找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的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这时我们才知道了这尊千年古佛原来是弥勒佛。
原来在唐代的时候,佛教盛行的是弥勒佛,并不是如来佛,在佛教当中未来佛现身的话,意味着天下太平。所以唐人为了民生大事,一般都是拜弥勒佛。
关于乐山大佛是什么佛的讨论与弥勒佛的形象有关,大家都认为弥勒佛是大肚形象,其实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有关。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大约在两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之际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不断适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需要,走出了一条中国化道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比如佛教中弥勒佛的形象几经演变,最终大肚弥勒造像最深入人心,这与最初传自印度的弥勒像迥然不同。
而乐山大佛的弥勒佛形象是印度传入中国的最初形象,据《佛说弥勒下生经》记载:佛说弥勒身相“身紫金色,具三十二相,身力无量,光明照曜,身长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十二丈四尺,端正无比,相好如铸金像。肉眼清净,常光四照。”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乐山弥勒佛就是比较端正的形象。
唐末,弥勒佛的形象出现了变化,成为现在的大肚形象。而现在弥勒的原型就是五代时(公元907年-960年)后梁高僧布袋和尚契此,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道场在浙江宁波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雪窦山。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世传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