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怎么灭亡的简述(繁荣背后的倒戈—简析宋朝灭亡的原因)

时间:2024-08-06 10:30:35浏览:100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算得上是其中一个较为特殊的朝代。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朝代之一,国内生产总值甚至占据当时全世界的60%以上,并诞生出交子这一世界上最早的货币,然而,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在军事领域上却饱受屈辱。

北方的辽金夏少数民族独立政权,皆在不同时期成为宋朝的敌对政权。双方交战经历宋朝也是胜少负多,不得不称臣缴纳岁币求和。最后,富而不强的宋朝被金政权赶到南方地区偏安一隅,并最终被蒙古人的铁蹄彻底覆灭。

宋朝的灭亡,综合来看是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对外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以下,本文就从上述四个角度分别浅析宋朝灭亡的原因。

一、宋朝灭亡政治因素

1、内部腐败

对于一个王朝而言,出现一位明君或许能将王朝的寿命延续数十乃至上百年,但如果出现一位昏君,也有可能加速一个王朝的覆灭。宋代历史上,就曾出现过几位昏庸无道、祸国殃民的昏君,例如宋徽宗。

宋徽宗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平时不理政事只爱游山玩水,一国之君都是这番模样,朝廷内部的大臣自然投其所好,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宋朝历史上曾数次大起大落的宰相蔡京。

作为一名投机倒把、只顾贪图享乐之人,蔡京懂得迎合皇帝,故屡次得到皇帝的重任。可以说,在宋朝的历史上,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其覆灭前夕的朝政内部都是腐败黑暗无比的。

2、决策失误

众所周知,宋朝统治者大多都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北方政权的入侵,究竟是主战还是主和。有些皇帝是坚决的主战派、有些皇帝则是甘愿放弃北方领土的主和派,为了保全王朝的延续,无论是主战还是主和都有其道理。

可是,作为北宋最后一位皇帝的宋钦宗,他在政治决策上时而主战、时而主和,错失反抗敌人的大好良机,最终导致王朝的覆灭。政策反复无常,南宋最后一位皇帝同样犯了这样的错误。

3、朋党之争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两个不同派别的政治集团互相争夺权利,被称为朋党之争。在唐朝时期,牛李党争可谓是政治集团内部争权的巅峰,以至于当时的皇帝唐文宗都不由得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当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出现内耗时,一个国家的朝政必然走向混乱黑暗。

宋朝时期文官备受重视,朝政内部同样出现朋党之争的局面,较为典型的则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并最终导致新旧两党互相遏制,部分有才识的官员因党争因素被排挤出朝廷,导致宋朝没有好官可用。

4、政治体制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从后周的手中夺得天下,他为了保障自己家族的统治能够长治久安,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内部政治体制。正因如此,宋朝时期文官既可以监军又可以掌控兵权,虽然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武将的权力,但同时导致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极为低下。

二、宋朝灭亡经济因素

1、三冗问题

宋朝经济发达,但朝廷内部财政却时常处于亏空状态,其原因就在于冗兵、冗官及冗费所导致的大量无效财政支出。先说冗兵,宋朝时期实行“募兵制”,成为士兵的人员往往为吃不上饭的地方灾民,对于他们而言,成为士兵并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是希望能够在灾年吃上一口饱饭。

宋太祖时期,宋朝全国军队不过刚12万余人,等到了宋仁宗时期便暴涨至80余万人,无能士兵的增多,导致大量无意义的财政支出。

在中国古代,进士及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唐朝时期,每年能够进士及第的人员不过十余人。可是,由于宋朝时期重视文臣,以至于每年的进士考试,宋朝政府都要录取上百名进士。

这就导致宋朝内部官员数量众多、办事效率极低,甚至还因此诞生出差遣这一能让官员不办事、单纯领取俸禄的制度,这同样导致朝廷需要承担繁重的俸禄支出。

最后,则是朝廷无意义的冗费。宗室成员、亲信子弟,小小年纪便可以绕过科举制被授以官职,朝廷每年都会涌入数百名闲人入朝为官。与此同时,朝廷还实行养兵制度,即便是和平时代也要维持数十万人的军费开支,这导致宋朝的财政始终处于亏空状态。

2、通货膨胀

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达,金属货币的发行日益紧缺,并最终诞生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可是,那时的宋朝虽然诞生纸币,但却没有系统性的货币理论,以至于朝廷不知道如何保证纸币的币值,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出现。

例如,由于朝廷内部铜铁币不足,再加上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货币的需求量又很大,使得朝廷滥发纸币,市面上流通的纸币总量超出民众的实际需求。短短百余年时间,纸币的价值甚至不如以往的十分之一,交子、会子显然已名存实亡。

三、宋朝灭亡军事因素

1、兵将分离

宋朝统治者,为了防范地方将领握有兵权反抗朝廷,实行“兵将分离”制度,将领与士兵每三年换一批,以至于宋朝军队数量虽多,但却时常出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一位信得过的将领是对外行军作战的关键,可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屯兵制,最终导致宋朝军队力量的衰弱。

2、崇文抑武

宋朝时期军队数量虽多,但其中却鲜有能人。究其根本,便在于贯穿整个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在宋朝,武夫将领被时人所不齿,除了那些吃不上饭的流民饥民以外,其他人大多不愿从军,反而更倾向于入朝为官。这导致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薄弱,一旦爆发战争,宋朝军队往往不战便自发溃败。

3、禁军腐败

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各地方的武将凭借自己手中的军队干政,企图成为下一个王朝的主人。经由近百年的诸侯割据,赵匡胤在众人的推崇下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为了防范五代十国的局面再一次上演,赵匡胤登基之后便开始弱化地方兵权。

通过“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事件,赵匡胤将地方精兵悉数收归中央,并仿效后周设置了中央禁军。这支数万人的精兵,在宋朝初期的战斗力是十分惊人的,甚至连北方的辽国骑兵都要胆怯三分。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宋朝统治者重视文臣的策略,使得中央禁军的战斗力一再衰弱。禁军内部不再想着保家卫国,而是互相争权夺利,以至于在最后的战争之中,这支所谓的“百万精兵”居然成了最弱不禁风的一支队伍。

4、权力分割

唐朝时期宰相权力较大,甚至一度出现权倾朝野的局面。因此,宋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保证皇权的绝对性,在朝廷内部设置多个官职,以达到互相制衡的目的。

例如,文官队伍中政治、财政、监察权力被分割,武官队伍中带兵作战、调动兵力甚至也被分割。这虽然可以有效降低武官的权力,但过程繁琐、效率低下的弊端同样是非常致命的。

四、宋朝灭亡对外政策因素

1、畏惧作战

自宋太祖、宋太宗以后,宋朝统治者大多畏惧作战。每当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他们想的并不是坚决予以反抗,反而是一味主动求和,甚至不惜签订诸如《澶渊之盟》这样的不平等条约。可以说,宋朝的统治者,面临外敌入侵时大多都是坚定不移的主和派。

2、联金抗辽

宋代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从联金抗辽这一策略中就能看得出来。我们翻开当时的历史地图,不难发现辽国虽然身为宋朝敌国,但当时的金国势力已经崛起,辽国位于宋朝北部,恰好成为宋的屏障,两者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无论是辽国还是高丽,都将辽与宋当作是可以结盟的兄弟之国。然而,宋朝统治者仅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以至于辽国覆灭以后,宋朝便直接暴露在敌人的面前。

3、联蒙灭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北宋灭亡的教训就在眼前,面对北方兴起的蒙古族势力,南宋再一次选择联合北方的蒙古族势力,一举消灭了盘踞中原长达数百年的金朝势力。

当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南宋似乎也没有办法做出更多地选择,只不过,金朝灭亡以后,下一个自然就会轮到自己。可以说,整个宋朝的对外策略既显得无奈又非常失败,共同导致了宋朝的彻底覆灭。

结语

宋朝的覆灭,足以让我们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家的兴亡除了要保证自身的实力以外,更重要的则是能否审时度势,在恰当的时机制定合适的战略。否则,纵然是强国也能猝亡,历史上的宋朝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更多资讯